一、出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广安市呈扇形分布于川东丘陵与平行岭谷两大地形区之间,属四川盆地盆底逐步向盆周延伸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地表沟谷纵横分割,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是四川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科学编制并实施《广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未来五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地质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四川省“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广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三、主要内容
《广安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广安市“十四五”期间市级一般专项规划,是广安市未来五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性文件。规划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规划对象为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范围为广安市所辖的广安区、前锋区、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经开区全域,内容涵盖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易发分区与防治分区、工作部署及保障措施等。
(一)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广安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已排查发现威胁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68处。主要威胁对象为城镇、聚居点、分散农户、学校、工矿企业、公路及水利水电设施等,对全市4600余户2.7万余名群众的生命和9.8亿余元财产安全不同程度地构成威胁。
(二)“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规划期地质灾害防治任务,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趋缓趋好,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水平明显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再上新台阶,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减轻,为打造平安广安提供更加有力安全保障。。
(三)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依据广安市各县(市、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将全市划分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一是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岳池县北部的深丘区域及华蓥山、铜锣山山前陡坡地带。二是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华蓥山区、铜锣山区、明月山区的中陡坡地带以及丘陵区相对高差较大斜坡区一带。三是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岳池县城周边、乔家镇、石垭镇、乔家镇等平坝、浅丘区域,武胜县东部、广安区北部、前锋区西部及华蓥市西北部部分地势较平缓的区域,邻水县区内无人居住区及低山区斜坡地带。
(四)“十四五”期间工作部署。一是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采用地面调查与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等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灾规律,根据不同评价需求和评价区基础数据。探索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多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激光雷达(LiDAR)等“空天地”一体化的现代遥感技术,重点对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等山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1:50000中高分辨率光学卫星解译和解译成果筛查,圈定变形靶区,进行地面核查,动态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变化特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巡排查,依托国家级、省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及风险区数据库常态化动态更新管理与维护。二是构建地质灾害预警管控工程。健全“市县乡村组点”六级群测群防网络。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设置重点监测区,开展重点区域监测。在群测群防专职监测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普适型专业监测设备应用,安装GNSS地表位移监测仪器、自动化雨量站、裂缝计、深部位移计、雷达水(泥)位计、现场报警仪等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普适性监测仪器,开展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及监测设备维护。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应用,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探索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职监测员”和地质灾害风险区“网格员”双控体系。三是推动地质灾害全域整治工程。受威胁县城、场镇综合整治。对县城、场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进行分类整治,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县城、场镇建成区坚持“治理为主,避让为辅”,根据轻重缓急开展工程治理。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始终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加大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实施力度,鼓励搬迁群众向城镇、中心村集聚。按照以搬为主,能搬则搬的原则,威胁30人以下的隐患点,综合考虑经济合理性,优先采取避险搬迁措施。工程治理与排危除险。按照轻重缓急,分级对威胁学校、医院、场镇、历史文化村落、政府办公场所、重大公用设施、人口聚居区等无法全面搬迁的隐患点开展综合整治,重点开展威胁30人及以上险情紧迫、较紧迫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及排危除险,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安全风险,保护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维护。定期开展已完工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调查评估,动态开展后期管理维护。四是提升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充分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相融合。加强市、县、乡三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装备建设。做好应急车辆、通信设备、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雷达及影像处理软件等科技装备的购置及维护工作。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省内外技术培训与业务交流,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能力。
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3月1日
相关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