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地名文化,见賨州之美
- 2024-10-24 17:07
- 来源:广安区民政局
-
-
分享到:
一、肖溪古镇
肖溪古镇,又称唐宋古镇,有近千年历史,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的东北部。肖溪古代称为“龙凤洲”,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有肖姓移民于此定居,故称肖家溪。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建筑时代各异,故形成了纷繁、错杂、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沿着弯曲而平坦的乡间公路走进古镇,只见这里山、水、镇、寺合为一体。正如古镇场头牌坊对联诗云:“百年渺街恋幽篁独领巴渝风景,千载摩崖留华赋尽书禹甸文明。”肖溪古镇保存完整的主要有老街、新街、半边街,老街是其主要街道,也最为有建筑特色之美。
二、协兴老街
协兴老街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占地28亩,呈现南北走向,全长300余米,宽3至5米;有100余户店铺。街道为板石铺砌,街房毗邻相依,房屋均为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梁架。场镇青瓦粉墙,错落有致,檐灯木门,古老沧桑。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协兴场开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北山小学堂”旧址,邓小平在这里度过了4年的学习生活。当年,小平每天来到协兴老街的北山小学读书,逢二、五、八(旧历)场期,小平还常常背着一只小竹篓,穿梭于拥挤的人群之中,为母亲买回盐巴、针线,也为自己买回学习用的桐油、蜡烛之物。在协兴老街那古老的青石板上,深深地印下了邓小平童年的足迹。
三、道台院子
位于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天星社区,又称川东民俗博物馆,主体建筑系清乾隆年间山西河东兵备道道台郑人庆的故宅,俗称“道台院子”。道台院子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三层两进院落,左右分别为后花园和祠堂(祠堂为四合院布局,前为戏楼,后为正堂)建筑系悬山式单檐屋顶,穿逗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传统的川东民居风格。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道台院子的原貌,一度几乎湮没于当地长沱井的一众危房群中。在2016年6月,开启了道台院子的修复,以“修旧复旧”的原则,共有4 个院子,5 个天井,66个房间,108道门,打造成了广安首个川东民俗博物馆。
四、兴国寺
兴国寺是广安城区如今仅存的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建筑。原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仅存大殿为明代重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为单檐歇山式木构建筑,绿色琉璃正脊,盖筒瓦,蟠龙纹瓦当,凤眩沟滴,斗拱架构繁复精致,恢宏壮观。2003年广安市文物部门在对大殿进行维修时,发现大殿横梁上保存有《广安州志》所提唐、明两代墨书题刻“唐朝敬恭卅年农年丙子正月初一丙申朔月二十日庚申吉旦兴国寺住持修造”“广安千户守御所武德将军正千户李铭,武略将军副千户吴源史”字样。
五、志喜桥
志喜桥其又叫平桥、平滩桥,位于西溪河平滩峡地带,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五孔石拱桥,高10米。桥下河滩宽大,乱石嶙峋。桥中间的三个孔侧面各生长一棵黄桷树,犹如一片绿荫,掩映真实面孔。这座桥,历经繁华又静守落寞,原为官盛、方坪以及华蓥永兴一带村民进城的交通桥梁。站在桥上,微风拂面,望着缓缓流淌的河水,思绪也随之飘远。仿佛看到了昔日桥上热闹的场景,挑着担子的小贩、嬉笑玩耍的孩童、行色匆匆的路人,他们的身影在眼前若隐若现。
六、万春桥
万春桥初建于咸丰二年(1852年),初名金玉桥,“在高滩水口,浓水所从出。”后因涨水倒塌,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又名五娘桥(因为建桥的负责人奉其母尹氏之命出资重建,“尹氏夫行五,故名”)。万春桥是单孔石拱桥,桥栏上刻有“万春桥”三字,桥中央两侧有锁桥石龙。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乡村著名行动
邀您点亮身边地名
地名孕育于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历史文脉和乡愁情怀。
乡村地名记录着乡村地域的特点和变迁,承载着乡村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通过研究和保护乡村地名,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乡村社会的历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乡村社会的发展。
为进一步助力提升乡村地名管理水平,让乡村地名更好地服务群众的生产生活,民政部开发上线了“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只要登录微信“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端,即可自主采集上传身边的居民点、道路街巷、交通水利、农家乐、物流点、快递站、乡村风景区、观景台、农家乐、采摘园、民宿酒店等乡村地名信息,让身边的地名实时上图,为导航出行、快递下乡、旅游推介等提供便捷服务。
广安区民政局现面向各界倡议,邀请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乡村著名行动”,一起来为家乡“著名”,共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衷心感谢您的参与!
方法一:扫描二维码进入
方法二:微信搜索“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