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桦——恳把乡愁酿甘泉 更让“民声”有回声。

  • 2025-05-12 15:32
  • 来源:广安区肖溪镇
  • 记广安区肖溪镇菱角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民生水脉图”

    图1 菱角村民忙春种

    春回大地、谷雨送暖,经过新一轮的保水蓄水,村民们正在抓紧时间播种插秧,菱角村的地头里一派繁忙。顶着高高的日头,就在我像田间劳作的村民一样敞开上衣时,身上那件越洗越黄的短袖,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那个又气又恼地把一缸白衣洗黄了、洗废了的雨季。

    图2 开展入户走访,倾听群众的诉求

    一瓢井水的民生温度

    彼时,暑热未退,热浪裹挟着骤雨在山坳间翻涌。踩着被暴雨浇透的小路第一次走进大爷。那天,老人正佝偻着,从泛着些许杂质的水里舀水。同行的村“两委”工作人员也适时地给我介绍起了村里开展“两不愁三保障”以及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工作现状。

    老人边感慨,边把缸底沉着泥沙搪瓷缸递到我面前:“张书记,家里这口井一到雨天就犯就算用土陶缸沉淀了,我们老两口喝着闹肚子。”原来,村里年铺设的管网地基沉降中已逐年凹陷,尤其暴雨后管网末梢水浊度最高,而这种看天气管道已然成了病原微生物寄生的温床

    申大爷的饮水问题并非一两家农户的微心愿,连同被我洗坏的衣服,我们感同身受,好似每场突如其来的山雨都在为村民们的殷殷期盼代言。回宿舍的路上,我脑子里一遍遍过着“乡村建设、规划先行”的号令,第一次在聚居点的水塔前伫立了良久。

    图3 重修加固修葺井台

    在村“两委”的协助下,面向家中井口已较大面积坍塌的农户,我们很快商量出一套以申大爷家为试点,既发动村民出力互助,又能花小钱办大事的整修方案。隔日清晨,我两委班子扛着铁铲,出现在大爷家的水井边。当第一铲淤泥被清出时,围观的村民纷纷议论:“城里来的干部吃得下苦!后来三天,我们一遍遍淘洗水井,即便手套下都是血泡但看着修葺加固的井台疏通的下水沟渠,特别是申大娘颤巍巍端来的那碗又变了的井水,大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一股暖流,直抵心田

    同安喜乐的民生态度

    在村里工作百余天后,我发现嘴里一面盼着年轻人都去打工挣钱的老人,一面又盼着小辈儿家里添丁添筷,大家好回村热闹一番。可这几天,自从返乡后发现自家地里的供水不知何时被施工队不慎损毁了后,刘大哥为女儿筹办喜宴的劲头也随之跌了一大半。情急之下,刘大哥照着门前张贴的驻村帮扶便民联系卡,几次电话找我讨要说法,“是不是我们出去打工了,屋头的事就没人管了?!”

    图4 查看农田供水管道状况

    毕竟时过境迁,扯皮也无济于事。一番谈话后,我能看出刘大哥的诉求背后正是对我们驻村工作队的诸多信任。为不耽误刘大哥家的喜事,我又主动找到他们一家,我们先搭把手把喜事办了,大家乡里乡亲的,地挨着地、水连着水,不会看着你家的婚礼办不闹热的。眼看我准备自掏腰包贴补采购管道的材料费,刘大哥和家几个汉子马上出手拦下了我,“有张书记这个态度,我大哥的问题就解决得了、解决得好。”

    喜宴当天,红绸高挂,刘大哥举着酒杯眼眶泛红:原以为这趟回老家要变成一场扯皮的闹剧,现在好了,不耽误我们出去打工了大哥80多岁的老母亲攥着我的手说张书记,我孙女这杯酒你

    接力纾困民生速度

    一晃年关将近,正当一家家外出务工的青年集中返乡、共迎佳节时,一场严峻供水考验却在小年不请自来了。随着聚居点水塔的一通异响,村里40多户人家的水龙头一齐“哑火”。一场关于“大过年的,没水用了”的讨论迅速在村里蔓延开来。

    图5 连夜组织应急抢修

    图6 就近寻找临时替代水源

    村干部们都没了过节的心情。我们一边在村广播站上喊话,安抚情绪,一边向上级单位报告情况。当晚,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连夜组织村里的党员成立了应急抢修队。在技术人员远程指导和我们的一番检查后,面对供水井无水可抽的窘境,一时间,失落、沮丧、气恼等情绪都写在了全村老小的脸上。

    接下来,我和村“两委”的同志开始分头联系自来水公司和供水站,好在大家终于在年前等来了第一趟运水车。那天清晨,蒙着白霜的红色储水车驶进村口的那一刻我知道村民们的心安下来了,大家的年夜饭都有着落了。除夕前夜,村民王大姐一家还给村“两委”和驻村值班人员端了热气腾腾的饺子香不?张书记,这是用你送的水煮的!”   

    图7 增设便民服务岗位 保障饮水供水安全

    经此一遭,全村人对排查检修供水管网、完善供水保障方案等更加上心了。为了用好隔壁村协调来的洒水车,村“两委”不仅自筹资金清理内罐,还拨出经费增设便民服务岗位,聘请司机按需调适日均送水频次,全天候保障村民的饮用水安全。

    正月十三,望着自来水公技术员在田埂边拉起的测量线,村里的老人才真的觉得自来水入户工程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此刻,我和村民们的心情同频,因为我们早已是共饮过一口井水、同享过一盘饺子的自家人了。忽然间,我明白了驻村更驻心,就是在我一次次和村民们打交道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的过程,而此时,我好像也更能听懂身旁这些测量仪发出的嘀嘀它们像极了我们主动投身驻村帮扶的铿锵足音,因为每一声、每一步都是我们对于“民声”的坚定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