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渠江两岸处处春潮涌动。在广安区花桥镇的高标准农田里,轰鸣的旋耕机翻起层层新泥,迎着晨曦的农人俯身田间……一幅春耕备耕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谷种间距再撒密一些……”在广安市广安区双伟家庭农场育秧基地,业主刘和伟穿梭田间,不时叮嘱着劳作的工人。现场,24名工人组成协作团队,整田、掏厢、平田、撒种、覆膜等多道工序有序衔接。“这片秧田育出的秧苗,足够供应周边300亩稻田。”顺着他指引的方向望去,薄膜覆盖的整齐秧床与远处待耕的田野相互映衬。
谈及水稻育秧核心技术,刘和伟介绍,标准化育秧流程主要有七个步骤。“先整田,接着放水、掏厢、平田,平好后稍作摊干,便可下种;随后插蔑块(竹条)、盖薄膜。后期要适时关水,密切观察秧苗生长,当温度达到20℃时揭膜,然后及时追肥、除草,这样保障秧苗良好生长。”
同样,在三黎村广安戴星家庭农场的高标准农田里,旋耕机来回穿梭,农场主宋辉站在田埂上,实时监测着田里的情况。“高标准农田改造使全程机械化成为可能。”望着集中连片一眼望不到头的高标准农田,宋辉感慨道。他表示,农场还采用无纺布覆盖育秧技术,保障了成苗率。此外,配合油菜-水稻轮作模式,农田亩均增收超600元。
花桥镇为何能呈现出“科技范儿”十足的春耕图景呢?这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地形平坦宽阔,年平均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等,都为智慧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业的发展。”这是大多数业主选择花桥的原因。
但受蓄水能力不足、用水需求量大、今年春季降雨量少等因素影响,使得花桥镇大春生产用水矛盾突出。为此,该镇及早安排部署、科学谋划,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我们通过河、沟、新修80公里渠道、扎竹节堰等方式有效蓄水保水;同时采取工程措施,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新建和维修了8个提灌站;此外,今年1月开始,积极动员业主蓄水保灌,全力保障大春生产用水需求。”花桥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红星介绍。